齐云山道教源流及发展

齐云山道教源流及发展

很多朋友对于齐云山道教源流及发展和梦到满山神像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城中小学的万宝山作文
  2. 齐云山道教源流及发展

新年钟声敲响后的当天,和亲人带着美好的愿望,踩着皑皑积雪,走向万宝山的千年古刹双寺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来到了万宝山山顶的山神庙前。
极目四望,但见山峦玉列,峰岭琼联。
让人为之震撼,此情此景,让我忽然想起一首诗:“西山遥望起迢峣,坐看千峰积雪消。
素采分林明晓日,寒光出壑映晴霄。
断崖稍见游麘迹,深谷仍迷野客樵。
应日阳和气回早,登临未惜马蹄遥”奶奶说,再步行大概一个小时就到双龙寺了。
关于双龙寺那凄婉的传说,几天前爸爸给我讲起过:很久以前,山外有一位老石匠,老石匠有两个女儿,一天晚上老石匠梦到一位高僧对他说,他须在后山的悬崖上,用牙咬雕刻佛像。
这样他的两个女儿才能得到幸福,雕刻神像时自有神仙相助。
于是,老石匠就进了深山,挑选一处悬崖峭壁雕刻佛像。

为不让女儿们担心,老石匠没有告诉女儿真相,只是每天让女儿送饭。
在距离雕刻石像悬崖大概二里半的地方敲钟,只要老石匠听到钟声就过来吃饭,一天,好奇的女儿想看看父亲到底在干什么,于是就偷偷进山,当看到父亲在悬崖上用牙咬石头,雕刻佛像时,她们不禁惊叫起来:“爹,你可要小心啊”。
专心雕刻的老石匠竟然猛然受惊,跌下悬崖,气绝身亡。

两个女儿抱着父亲哭了三天三夜,泪水落在平滑的岩石上竟然变成了两个水潭,且潭水清冽,终年不干。
后人称之为双女瓮。

……

故事具有神话色彩,已是少年的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跟随奶奶进山,来验证这个美好故事的真实性。

前面不远处就是‘二里半’了,我猜想着那里一定有一口古钟,一定能听到那清脆悠扬的钟声……

前面一个狭窄的通道呈现在眼前,更像是山岩中开出的一条石缝,大约有两米宽,路面平坦,靠山谷一侧的山岩约三米多高,五米多宽,绕山岩外有一条约五十厘米宽的小道,再往外便是十多丈深的山谷。
母亲说这里就是二里半了,既没有传说中的古钟,也没有任何与众不同的地方,只是在山岩靠山谷一侧的神龛有善男信女摆放的贡品。
以及峭壁上写了一些佛字。

我不禁有些失望,哪有什么大钟啊!
虽然没有钟,但仍对双女瓮以及峭壁上佛雕的兴趣不减,于是又兴趣盎然地向前面走。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来到了双龙寺前,一座破旧的古庙,庙后一棵古树,据碑文记载这棵古树已有至少有六百多年,古树中空,不过依然生机勃勃。
庙里没有主持,也没有和尚沙弥,几个护林人,担起了修缮古庙的责任,由于人迹罕至,香火不旺,修缮几年也没有多少改观,每逢节日才有一些人上山捐出一点儿薄薄的香火钱,用来维护古庙和进山道路。

双龙寺对面是峭壁,在数十丈高直立的山岩上,有百十个看上去有50厘米左右的神龛,曾经雕刻的佛像轮廓依稀可见,听护林爷爷说,佛像原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由于保护不周,被一些不法之徒盗取并出卖。
根据寺里的碑文记载,双龙寺至少从唐朝就已经存在,而峭壁上的佛像更是早在北魏时期就有了。
可惜到了最近十几年,竟然惨遭破坏。
神龛里的佛像几乎被洗劫一空。

在佛像下方的河谷中,有一高一低直径大约在4米的两个水潭紧挨着,水潭结起了一层薄冰,高处的水潭溢出清澈的泉水,缓缓地流向低处的水潭,而低处水潭却一直未被注满。
爸爸说这便是双女瓮了。
好兴奋呀,我小心地来到水潭边上,用落到潭边的树叶,轻轻的捧起泉水,慢慢品尝起来……

嗯,真的好甜呀!
就顺手掰了薄冰块含在嘴里,清凉的薄冰透出一丝甘甜,那种感觉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

拜完神已是日薄西山,落日的光辉洒在晶莹的雪地上,满山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处处透露着勃勃生机……

齐云山又称白岳,位于徽州盆地,黄山脚下,屯溪西33公里,皖赣铁路在齐云山脚经过,因其“一石插天,与云并齐”,故名齐云山。
它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齐云山海拔高度为585米,有36奇峰、72怪岩、24飞涧、加之境内河、湖、泉、潭、瀑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峭拔明丽的自然图画。
白岳的特点是峰峦怪谲,且多为圆锥体,远远望去,一个个面目各异的圆丘,自成一格。
主要景观有: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华街、太素宫、香炉峰、小壶天、玄天太素宫、玉虚宫、方腊寨、五青峰、云岩湖等。
齐云山碑铭石刻星罗棋布,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誉。
该山道教始于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至明代道教盛行,香火旺盛,成为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齐云山又名白岳、云岳,距安徽省屯溪市33公里,在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海拔1000余米,面积60多平方公里,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有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乾隆说“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年之内两上齐云山。
齐云山下的河流与小村浑不在意地分出了“阴阳”,点出了“鱼眼”,被张三丰看破玄机,成就了道教名山下,世界最宏丽壮观、形神兼备的天然太极图。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齐云山道教源流及发展和梦到满山神像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56785678.com/x8OU1PYxWt7e.html

相关推荐

  • 齐云山道教源流及发展

    很多朋友对于齐云山道教源流及发展和梦到满山神像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城中小学的万宝山作文齐......

    编辑:网络
    时间:2023-09-07